生活的艺术
买绿植
前段时间,我想在网上买一些植物,给家里添点绿色的气息。由于网购很难辨别植株好坏,所以我根据商品的介绍和评论,选择性的买了很多种绿植,但到货之后,大部分都货不对版。
有的包装简陋,植株品相也不佳,可商品链接里的图片却十分诱人,销量也很好,这样的商品还带了很多推荐的tag,店家也经常直播,看起来物美价廉,很让人有想购买的欲望。
有的店家只是拍了植物的原图照片放在详情里,以及一些养护时的注意事项,没有推荐的tag,销量也不多,但到货之后包装却很用心,植物的品相也很不错。
这样的反差是在我意料之中的,因为我本来就是要选择性的买不同的店铺绿植,然后选出可以回购的店铺,去假存真。但这件事还是引起了我的思考,其实不只是买绿植,所有的事情都一样。
真和假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学习辨别真假,变成了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修炼的课程。我们会为不同的事情交「学费」(目前交过最贵的学费是 买房 被资本套走50万),获得一些可以辨别真假的知识和技巧,增强自己「去假存真」的能力,俗语曰:吃一堑,长一智。
在这个过程中,真和假本身却不会引起太多的计较了,让我想到了之前黄磊在《向往的生活》综艺里说的一段话,大概也是这个意思:
黄磊的真假论
德剧《暗黑》里有一段台词,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:
人的三次死亡
当一个人发现这个世界有真有假的时候,他就会失去天真;而当他觉得真假都无所谓的时候,就有可能失去清白。
忧伤
保持天真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,但我发现天真的人眼睛是清澈的,眼神中有着不染世俗的通透。
还记得自己最后一次被别人夸赞眼睛清澈,是在高中毕业前,随着年岁渐长,也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些许浑浊气息了(不排除是小说和短视频看多了的可能性)。不过我虽然做过一些错事,但还没有到觉得真假都无所谓的地步,勉强算得上清白吧。
有人说我是一个有趣的人,相处过的同事也都说我很幽默,但其实我是一个比较多愁善感的人,内心有很多悲情色彩。大学的时候还被不熟的同学说看起来很忧郁,像《潜伏》里的晚秋一样:就是忧伤
所以这难道就是「喜剧的内核是悲剧」?在我看来,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,对抗虚无本就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,所以才总会陷入诸如真假、草台班子 的思考中,对世界产生怀疑。那该怎么寻找人生的意义,对抗虚无呢?
人生的意义
日漫《进击的巨人》结局篇里,阿尔敏和吉克在路空间里对谈,他从沙砾中捡起一片枯叶,说也许自己是为了和男女主一起赛跑,为了生活中一些平淡的瞬间,才来到这世上的:
而在吉克眼里,枯叶变成了小时候和教父一起玩的棒球,如果可以和教父玩投球,他也愿意再活一次:
电影《心灵奇旅》里,22号一直想寻找灵魂的火花,最后却发现只要可以感受阳光、微风,甚至走路他都很喜欢:
而变成猫的男主却觉得这些并不能算得上是「火花」:
可在他历经万难回到自己的身体,完成梦想中的音乐演奏之后,却并没有想象中满足的感觉:
于是女主唱给他讲了一条鱼的故事,而他,就是那条小鱼:
电影结局,当他获得一次重生的机会,被问到会如何度过一生时,他说:
这两部作品都在传达同一个主题,那就是人生本没有意义,也不需要有意义,但我们可以在感受生命的同时,赋予它意义。就像王小波的这句生命宣言:
我活在世上,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,遇见些有趣的事。倘能如我所愿,我的一生就算成功。
对抗虚无
所谓「对抗虚无」,其实就是对抗「无聊」。关于这一点,叔本华在《人生的智慧》中有很清晰的论述(大量书摘预警):
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就是 痛苦 和 无聊 。当我们成功远离了其中一个死敌的时候,也就在同等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死敌,反之亦然。
我认为,学会享受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痛苦。那怎么才能不无聊?
首先,为什么会无聊:
内在空虚 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。因为人的精神思想越优越和显著,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。
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要寻求没有痛苦、没有烦恼的状态,追求宁静和闲暇。这种人会乐意以俭仆和节制换取 独立 和 闲暇。因为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必须依赖快乐的外在源泉。
所以对抗「无聊」的第一个关键点就在于 有闲,需要有自己独立的闲暇时间。为什么是独处呢?因为:
无论如何,我们不应该从他人那里,或者从自身之外任何方面期待太多。他人对我们能做的只是极为有限的,归根到底,每个人都孑然独立。
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要做到 有闲,得先 有钱。不过只要有足够自己安身立命的钱就可以,不需要过分追逐:
为了争取外在之物而失去了内在的东西,亦即为了财富、地位、排场、头衔和名声而牺牲自己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宁静、闲暇和独立,这是极度愚蠢的行为。
对于普通人而言,在 有钱、有闲 之后,还需要 有创造,即利用闲暇做一些「有创造性」的活动。比如看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,写一篇书评/影评;自己研究食谱做一道美味的菜肴;旅行之后分享自己的攻略等等,因为只有创作和创造才会让人精神富足。
所以我觉得,幸福属于有钱有闲有创造、享受生活的人。
生活的艺术
叔本华说「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,要么选择庸俗」和王小波的「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」不谋而合,但他们俩一个是哲学家,一个是文学家,而我只是个庸俗的普通人。
也许世界就是有真有假,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。但在这无可逆转的洪流中,我们还可以保留精神自由和特立独行的生活态度,因为 生活的艺术 恰在于清醒划出那条“庸俗与诗意”的界限,坚守智慧与有趣。
正如王小波所说:
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,但有趣在混沌中存在。